參觀時間

星期二 – 星期六:09:30AM TO 17:00PM

[新聞稿暨花絮] bulabulay • 原民之耀—臺灣原住民族經典文物聯展暨巡迴展

記者會大合照

“文物開眼–詮釋當代「文化的原點與高點」
bulabulay • 原民之耀大展 11 月 16 日 臺灣大學校史館川流廳
盛大開展”

「bulabulay • 原民之耀」大展是 2024 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又一次臺灣空前的重磅製作,策展人李莎莉執行長,歷時 18 個月的籌辦,集結臺灣博物館界 19 座公私立博物館、3 位部落族人(阿美、排灣、魯凱)、2 位收藏家、1 位畫家,提供共 200 組件國寶、重要古物、一般古物與經典展品,2024 年規劃五個展區在臺大校史館川流廳,2025 年策劃七個展區在高美館,來探索南島語族的原鄉發現臺灣原住民族的文化寶藏。「bulabulay • 原民之耀」首展自 2024 年11 月 16 日至 2025 年 7 月 30 日,假臺灣大學校史館川流廳展出農獵之用的俐落材器的「考古」、雲雪真珠的重量穿搭「貝衣」、謎般神采的貓科變身「雲豹」、排灣家名的炫世精品「貴氣」、族群新物的現代波動「創造」等五大展區,從「文物開我眼、文化亮我心」來詮釋,當代「文化的原點與高點」。展覽現場 FB 打卡點讚即可獲限量五大展區視覺意象 L 形資料夾一個,限量 200 份送完為止,陸續推出系列講座與工作坊,有興趣觀展民眾,展場設置有語音導覽,以及平日團體用約導覽或假日定時導覽。 詳細資訊請密切關注官方網站https://bulabulay.com / 或FB 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bulabulayfulu/。

今天所稱的臺灣原住民族,是指十七世紀之前,就已經定居在臺灣及附近島嶼上的 本土族群後代。距今 5,000 年前後開始,南島語言和文化在臺灣發展形成,並繼續擴展,分布到各個生態區位,物質文化更精進複雜,出現各式的生產工具、生活器物,也建立不同型態的聚落,演化走向當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整體人群與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考古」的發掘是解開人類歷史之謎的重要方法,從文物的解讀來探索與學習是共要的功課;「貝衣」是泰雅族、太魯閣族、賽德克族重要的史前貝珠文化,4,000 多年前種類繁多的貝器加工製作技術就極為成熟;「雲豹」傳說中霧台是牠的故鄉,更是魯凱族人永遠的嚮望,已經滅絕的雲豹是臺灣動物與人類關係史的一段憾事;「貴氣」展示了排灣族傳家之寶與傳統祭典的文物,絕對是超炫的絕世精品;「創造」述說自日治時期起,受到來自城市與專業的相互交流學習,現代新式工藝的製作與創造波動;臺灣原住民族截至目前官方已正名共有 16 族,依據 2024 年 10 月人口數的排列–第一大族阿美族(227,085 人)、排灣族、泰雅族、布農族、太魯閣族、卑南族、魯凱族、賽德克族、賽夏族、鄒族、雅美/達悟族、噶瑪蘭族、撒奇萊雅族、邵族、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450 人)。藉由此次聯展暨巡迴展的洗禮,除了可具體確認文物的歷史文化脈絡、藝術與工藝價值之外,更梳理出臺灣原住民族精美細緻的經典文物、人類資產的價值,推廣臺灣原住民族文化資產及保存維護的重要性,看見深厚內涵的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寶藏。

本次大展所出版的圖錄專書除了精彩的 185 組件經典文物圖像外,由策展人李莎莉執行編撰,並特別邀請五位原住民族文化歷史考古或物質文化領域專家學者撰寫,配合展場規劃架構的五篇專文。臺大人類學系謝世忠教授以多元角度討論所稱經典文物之意涵,在人類生活經驗裡的變動過程;成功大學劉益昌教授敘述自史前考古到近代文化時間軸上所見之原住民族文化的演化情況。泰雅族人尤瑪.達陸貢獻了多年來對貝珠文化的研究成果;張正衡副教授與吳昭潔博士述說臺大人類學博物館收藏的四面木雕祖靈柱與雙面祖先像石雕柱等二件國寶;國立臺灣博物館林俊聰副研究員,為臺灣雲豹的來去蹤影提出了科學的立論,是當代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的精闢、精彩的著作。

詳細內容:

新聞稿